肝癌的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肝穿刺活检以及结合临床症状与病史综合判断。超声是常用筛查方法,CT、MRI助于诊断与鉴别,AFP是重要标志物,肝穿刺活检用于难确诊情况,有肝病等病史及相应症状者需综合评估。
CT检查:平扫可初步发现肝脏病变,增强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可发现直径0.5cm以上的病变,对肝癌的分期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进行CT检查,但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人群需谨慎,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肾脏有一定影响。
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增强CT相似,且在某些方面优于CT,如对肝脏子灶、血管癌栓的检出更敏感。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不适合做增强CT的患者,MRI可作为更好的选择。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标志物之一。AFP≥400μg/L,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可高度怀疑肝癌;但约30%的肝癌患者AFP不升高,此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慢性肝病(如乙肝、丙肝)病史的人群,定期检测AFP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检测AFP,但慢性肝病患者需更密切关注其变化。
肝穿刺活检
对于经过上述检查仍难以确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肝穿刺活检。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但肝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需谨慎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肝穿刺活检。
临床症状与病史综合判断
病史: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史、长期酗酒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诊断时需将这些病史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例如有乙肝病史数十年的患者,一旦出现肝脏相关异常表现,需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临床症状:肝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肝癌所特有,其他肝脏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所以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