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面瘫针灸需依不同阶段及辨证分型取穴,面部穴位有阳白等及操作,远端穴位有合谷等及操作,针灸频率与疗程有规定,不同年龄人群针刺有注意事项,还需结合现代医学考量,综合运用针灸改善相关状况。
一、取穴原则
根据顽固性面瘫的不同阶段及辨证分型来选取穴位。一般急性期以局部取穴与循经远端取穴相结合,缓解期及恢复期注重局部腧穴的疏通及整体气血的调理。局部取穴常选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等面部穴位;远端取穴可选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二、具体穴位及操作
1.面部穴位操作
阳白: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四白: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防伤及眼球。
颧髎: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颊车:直刺0.5-1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局部有酸胀并向面部放散。
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0.8-1.2寸,局部酸胀。
2.远端穴位操作
合谷:直刺0.5-1寸,针刺时患者有酸麻胀感并可向腕及手指放散。
太冲:直刺0.5-0.8寸,有酸胀感。
足三里: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并可向下肢放散。
三、针灸频率与疗程
1.针灸频率:一般急性期可每日针刺1次,缓解期可2-3日针刺1次。
2.疗程: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连续进行多个疗程。
四、不同年龄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面部肌肉、神经等发育尚未完善,针刺时应选用更细的针具,进针深度宜浅,手法要轻,避免因恐惧等情绪不配合导致断针等意外情况。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使其尽量放松。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针刺时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防止发生骨折等意外。且老年人气血亏虚相对明显,在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面色、神态等,避免出现晕针等情况。
五、结合现代医学的考量
现代医学认为顽固性面瘫可能与面神经炎症水肿、神经受压等因素有关。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可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调节神经功能等作用。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的面神经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病情,但不应依赖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而忽视针灸的辨证论治原则。同时,对于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针灸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