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治疗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弱碱性溶液清洗)、抗真菌药物治疗(制霉菌素局部涂抹、全身应用氟康唑等),特殊人群(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通过培养卫生习惯、物品消毒来预防。
一、局部药物治疗
(一)弱碱性溶液清洗
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因为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碱性环境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在喂奶前后用该溶液擦拭口腔黏膜,可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
二、抗真菌药物治疗
(一)制霉菌素
对于轻-中度鹅口疮患儿,可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对于婴幼儿,将制霉菌素研成粉末后与适量甘油混合成混悬液,涂擦口腔患处,每天3-4次。
三、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一)适应证及药物选择
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作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氟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发挥抗真菌效应。但使用全身抗真菌药物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其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谨慎选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鹅口疮时护理需格外细致。保持口腔清洁的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在喂养方面,要注意奶瓶、奶嘴等的消毒,防止再次感染。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口腔病变情况及吃奶、精神状态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
(二)免疫功能低下患儿
此类患儿本身抵抗力差,鹅口疮治疗过程中要更积极地控制感染。除了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外,还需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如合理喂养以保证营养摄入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
五、预防措施
(一)卫生习惯培养
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易患鹅口疮的人群,都应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清洁口腔,婴幼儿喂奶后可喂少量温水以清洁口腔残留奶液。成人也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等情况,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引发鹅口疮。
(二)物品消毒
对于婴幼儿的奶瓶、奶嘴等物品,要定期进行高温消毒。接触口腔的玩具等物品也应定期清洁消毒,防止白色念珠菌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