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患者出现吸鼻子较常见,其由大脑基底节区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致神经递质失衡引起,属运动性抽动表现。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及影响,需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导致的吸鼻子鉴别,发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评估诊断。
抽动症的抽动类型及吸鼻子的机制
抽动类型:抽动症的抽动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见的有眨眼、耸鼻、歪嘴、耸肩、摇头、肢体抽动等;发声性抽动包括清嗓子、吸鼻子、咳嗽声、尖叫声等。吸鼻子是由于相关的头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鼻腔出现异常动作。
机制:目前认为抽动症的发生与大脑基底节区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导致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起肌肉不自主的抽动表现,包括吸鼻子等动作。
不同年龄段抽动症患者吸鼻子的特点及相关影响
儿童期:儿童是抽动症的高发人群,在儿童期出现吸鼻子等抽动表现时,需要关注其对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学校环境中,频繁吸鼻子可能会引起同学的关注或误解,影响患儿的社交互动,同时也可能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不同年龄的儿童,抽动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抽动症状相对较轻,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或伴随发声性抽动等情况。
青春期及以后:青少年及成年患者出现吸鼻子等抽动表现时,除了考虑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外,还需要考虑社会对抽动症状的认知对患者心理的冲击。比如,可能会因为抽动症状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
与其他疾病导致吸鼻子的鉴别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也可能导致吸鼻子,但其吸鼻子多与过敏因素相关,如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发作,常伴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等症状,而抽动症导致的吸鼻子通常与过敏因素无关,且抽动症还会有其他部位的抽动表现,如眨眼、耸肩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等可以鉴别。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吸鼻子多是由于鼻腔分泌物刺激引起的保护性动作,一般还会伴有发热、咳嗽、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症状,感染控制后吸鼻子等症状多会缓解,而抽动症导致的吸鼻子不会因上呼吸道感染的治愈而消失,且有其自身的抽动症发病特点。
如果发现孩子或自身有吸鼻子等类似抽动症的表现,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