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贫血的高发人群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孕周较小的早产儿、有出血情况的早产儿、喂养不当的早产儿、有感染等并发症的早产儿,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对高发人群采取如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等干预措施保障健康成长。
极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这类患儿由于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时间短,体内铁储备不足,且出生后生长发育相对较快,对铁等造血原料的需求增加,更容易发生贫血。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
孕周较小的早产儿
孕周越小的早产儿,其体内的造血功能越不成熟。一般来说,孕周小于32周的早产儿,骨髓造血功能相对更弱,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相对较低,红细胞寿命较短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他们发生贫血的风险更高。比如孕周在28周以下的早产儿,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孕周较大的早产儿。
有出血情况的早产儿
部分早产儿可能存在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等情况,这些出血会导致体内血液丢失,进而引发贫血。例如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后,血液中的红细胞等成分流失,机体需要重新造血来补充,但由于早产儿自身造血功能的限制,容易出现贫血状态。
喂养不当的早产儿
如果早产儿喂养方式不合理,如母乳喂养量不足,或者奶粉喂养时没有选择合适的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导致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也会增加贫血的发生风险。因为这些营养物质是红细胞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摄入不足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
有感染等并发症的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感染会影响早产儿的造血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从而引发贫血。例如早产儿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造血相关的生理过程,增加贫血的发生几率。
温馨提示:对于早产儿贫血的高发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早期发现贫血情况。在喂养方面,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孕周小的早产儿,应尽早给予合适的营养支持,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对于有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的早产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关注贫血的发生发展,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保障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充分体现对早产儿这一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注重从各方面保障他们的造血功能正常,降低贫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