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改善喂养卫生(清洁哺乳用具、护理母亲乳头)、加强口腔护理(注意清洁频率、观察恢复情况)来处理,治疗中要注意操作轻柔及用品安全,母乳喂养新生儿的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卫生。
一、局部药物治疗
1.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新生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2%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能改变口腔内的酸碱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2%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拭新生儿口腔黏膜,包括牙龈、颊黏膜、上颚等部位,每日可进行数次,尤其在哺乳前后进行清洁,能有效减少白色念珠菌的繁殖。
2.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将制霉菌素制成混悬液后,用无菌棉签蘸取涂抹在新生儿口腔患处,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制霉菌素局部涂抹,全身吸收较少,相对较为安全。
二、改善喂养卫生
1.哺乳用具清洁:母乳喂养时,母亲应注意乳头的清洁,每次哺乳前用温水清洗乳头。人工喂养时,奶瓶、奶嘴等用具要严格消毒,可将奶瓶、奶嘴放入沸水中煮沸消毒10-15分钟,或使用专门的奶瓶消毒器进行消毒,防止白色念珠菌在哺乳用具上残留并感染新生儿。
2.母亲乳头护理:母亲如果患有乳腺炎等疾病可能会增加新生儿感染鹅口疮的风险,所以母亲要保持乳头的健康,若乳头有破损等情况,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扩散到新生儿口腔。
三、加强口腔护理
1.注意口腔清洁频率:除了在哺乳前后进行口腔清洁外,还应根据新生儿的口腔情况适当增加清洁次数,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减少食物残渣等为白色念珠菌提供滋生的环境。
2.观察口腔恢复情况:密切观察新生儿口腔内鹅口疮的恢复情况,如白色斑膜是否逐渐减少、消失,口腔黏膜是否恢复正常色泽等。如果鹅口疮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处理。
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鹅口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口腔黏膜。同时,要确保所用的清洁用品和药物都是安全可靠的,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果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要注意自身的饮食和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影响新生儿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