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出现39℃发热时,首先要明确发热原因并评估病情,然后采取非药物降温措施如调节环境、物理降温,谨慎药物降温,加强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水分和营养支持,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明确发热原因并评估病情
白血病患者出现39℃发热首先要明确发热原因,可能是白血病本身引起的肿瘤性发热,也可能是合并感染导致。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评估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情况,同时结合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等相关检查来判断肿瘤性发热还是感染性发热等。
二、非药物降温措施
环境调节:将患者安置在温度适宜(一般22~24℃左右)、通风良好的房间,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环境温度的合适,避免过热或过冷加重病情。
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对于婴幼儿白血病患者,物理降温时要避免冻伤,擦浴时间不宜过长。
三、药物降温(需谨慎选择)
如果非药物降温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药物降温,但要严格遵循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等。一般对于成人白血病患者体温39℃,可根据情况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的退热方式。如果是感染性发热,在明确病原体后,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要基于严格的病原学依据,不能盲目使用。如果是肿瘤性发热,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合适的药物来控制体温相关情况。
四、加强支持治疗
补充水分:发热会导致患者水分丢失增多,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要及时喂养,保证液体摄入。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保证热量、蛋白质等的摄入,以维持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抵抗力,有助于应对发热及白血病本身的情况。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白血病相关症状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精神萎靡、意识改变、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观察的重点和细节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观察要更加细致入微,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病情变化可能更难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