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管化学性烧伤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要详细采集误服化学物质病史,观察局部(口腔、咽部、胸骨后症状等)和全身(发热、脱水等)临床表现,进行口腔、咽部及胸部体格检查,还需借助内镜(观察黏膜损伤及分级)和影像学(X线、食管钡餐造影等)辅助检查,综合评估明确诊断及损伤程度以制定治疗方案,要考虑小儿年龄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观察
局部症状:患儿可能出现口腔、咽部、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或拒食,口水增多等表现。如果损伤较重,可能会有呕血等情况。不同年龄段患儿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
全身症状:根据烧伤的严重程度,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轻度烧伤时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重度烧伤时可能出现发热、脱水、休克等全身表现。比如重度化学性烧伤导致大量液体渗出时,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脱水及休克相关表现。
体格检查
口腔及咽部检查:通过检查可见口腔、咽部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根据损伤程度不同,黏膜表现有所差异,可初步判断化学物质对局部的损伤情况。
胸部检查:听诊肺部呼吸音等情况,严重的食管化学性烧伤可能引起肺部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等,通过胸部体格检查可初步发现异常迹象。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小儿食管化学性烧伤的重要手段。一般在患儿情况相对稳定后进行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损伤的部位、程度,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坏死等情况,还能判断烧伤的严重程度分级,如分为Ⅰ度(黏膜充血、水肿)、Ⅱ度(黏膜糜烂、浅溃疡)、Ⅲ度(全层坏死、甚至累及周围组织)。但对于急性期病情较重、有穿孔风险的患儿,需谨慎操作内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但在怀疑有食管穿孔时可考虑进行,可见纵隔气肿、气胸等异常影像。食管钡餐造影在急性期一般不主张进行,以免加重食管损伤或导致穿孔,但在后期可用于评估食管狭窄等并发症情况,可见食管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小儿食管化学性烧伤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仔细的临床表现观察、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通过全面评估来明确诊断及判断损伤程度,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如婴幼儿表达能力差,需重点依靠家长提供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同时要关注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危重患儿要优先保障生命体征稳定,再逐步完善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