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病)、药物治疗(抗感染等)、手术治疗(经尿道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和灌注治疗(药物灌注等),分别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存在长期憋尿、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应纠正这些行为。比如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一般建议每2-3小时排尿一次,以减少膀胱的慢性刺激;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降低细菌感染引发腺性膀胱炎的风险。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膀胱炎症状,如2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二、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腺性膀胱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可使用抗感染药物。常见的如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其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细菌DNA复制,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应避免使用,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相对安全的药物。
三、手术治疗
经尿道电切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病变局限的腺性膀胱炎患者。通过电切镜进入尿道,将膀胱内病变的黏膜组织切除。例如,对于膀胱内单个或少数散在的病变结节,经尿道电切术可以直接去除病灶,缓解症状。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创面出血。同时要密切观察尿液颜色,若出现大量血尿应及时就医。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鼓励其深呼吸、咳痰。
膀胱部分切除术:
适用情况:当病变范围较广、电切术无法完全切除或者有恶变倾向时考虑膀胱部分切除术。比如病变累及膀胱较大面积且电切难以彻底清除的情况。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老年体弱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能否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康复训练。
四、灌注治疗
药物灌注:可使用丝裂霉素等药物进行膀胱灌注。丝裂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发挥作用,能够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复发率。在灌注治疗前,要向患者解释灌注的目的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如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儿童患者进行灌注时要给予心理安抚,缓解其紧张情绪。灌注后要指导患者适当多饮水,以增加尿液生成,稀释药物浓度,减少对膀胱黏膜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