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是新生儿生理现象,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及齿龈边缘有黄白色米粒大小颗粒,无明显不适可自然消退,无需特殊处理;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黏膜有白色乳凝块样物,好发于颊等黏膜,有不适症状,需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或遵医嘱用抗真菌药,要注意喂养用具等清洁,特殊人群更需加强护理。
一、定义与外观表现
马牙:马牙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潴留肿胀所致,表现为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及齿龈边缘出现的一些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看似像牙齿,其实不是真正的牙齿。
鹅口疮: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外观为口腔黏膜表面覆盖有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
二、发生部位差异
马牙:主要发生在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及齿龈边缘。
鹅口疮: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严重时可蔓延至咽部、食管等部位。
三、症状表现区别
马牙: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宝宝通常吃奶正常,也无哭闹等表现,多在出生后数周内可自然消退。
鹅口疮:宝宝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哺乳时啼哭,有时还会伴有轻度发热等症状,因为口腔内有不适的感觉,所以会影响吃奶。
四、病因不同
马牙: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潴留所致,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与喂养等因素无直接的病理性关联,是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情况。
鹅口疮:主要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的口腔等部位也可能存在,但当宝宝口腔局部抵抗力下降(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口腔不清洁等情况)时,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
五、处理方式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马牙: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会自行消退,家长不要用针挑破或用布擦拭,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引起感染。对于新生儿来说,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奶后可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
鹅口疮:如果是轻微的鹅口疮,可以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天2-3次,以改变口腔的酸性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对于症状较严重或反复出现的鹅口疮,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在护理鹅口疮患儿时,要特别注意婴儿的喂养用具的清洁消毒,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乳头的清洁。同时,对于早产儿、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口腔护理和预防感染措施,因为这类人群发生鹅口疮后可能病情发展相对较快或更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