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受炎症刺激敏感性增高、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尿液成分改变刺激等引发膀胱痉挛,儿童因泌尿系统发育不完善、成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女性尿道短、既往有膀胱炎病史人群、老年人群体等在不同情况下更易受影响而发生膀胱痉挛。
炎症刺激导致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
膀胱炎时,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会引起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使得膀胱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例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的膀胱炎,会释放出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刺激膀胱黏膜下的神经纤维,导致膀胱对扩张等刺激的阈值降低。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膀胱炎发生时,这种黏膜敏感性增高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儿童由于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炎症刺激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更容易引发膀胱痉挛。
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
1.感染引发的神经反射异常:膀胱炎时,炎症刺激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膀胱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膀胱的逼尿肌受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炎症导致的局部刺激会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使得逼尿肌的收缩失去正常的节律性。在成年人中,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憋尿等,可能会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进而更易诱发膀胱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对于女性而言,由于尿道较短等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膀胱炎,也就相对更易出现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导致的膀胱痉挛。
2.炎症对逼尿肌细胞的直接作用:炎症介质除了刺激神经末梢外,还可能直接作用于膀胱逼尿肌细胞,影响其电生理特性和收缩功能。研究表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等会改变逼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使得逼尿肌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的收缩活动,从而引发膀胱痉挛。这种情况在有既往膀胱炎病史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既往多次膀胱炎发作会使膀胱组织处于持续的炎症损伤-修复状态,进一步破坏逼尿肌的正常功能,增加膀胱痉挛的发生概率。
尿液成分改变的刺激
膀胱炎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存在较多的炎性细胞、细菌代谢产物等,这些成分的改变会对膀胱黏膜产生持续的刺激。例如,尿液中的酸碱度变化、某些化学物质浓度异常等,都会进一步加重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促使膀胱痉挛的发生。对于老年人群体,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泌尿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在膀胱炎时尿液成分的改变可能更为明显,更容易受到尿液成分刺激而引发膀胱痉挛。同时,老年人群体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内环境稳定,使得膀胱炎引发膀胱痉挛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