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具一定家族聚集性但非严格遗传性疾病,有遗传因素如基因变异、代谢相关遗传缺陷可增患病易感性,非遗传高危因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酒、进食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病毒性肝炎感染,有家族肝癌相关风险人群应定期检查、积极治疗肝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肝癌。
相关遗传因素及机制
基因方面:例如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增加肝癌风险,若家族中有相关基因缺陷的遗传倾向,后代患肝癌的几率相对较高。比如,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与多种肿瘤包括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存在p53基因的某些遗传突变类型,那么家族成员患肝癌的风险会有所升高。
代谢相关遗传因素:某些与代谢相关的遗传缺陷可能影响肝脏对有害物质的代谢能力,从而间接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像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遗传代谢问题,会使机体对一些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下降,若家族中有此类代谢相关遗传缺陷的背景,家族成员患肝癌的可能性相对增大。
非遗传的相关高危因素及应对
生活方式因素:即使没有明显遗传倾向,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增加肝癌发生风险,无论年龄、性别,长期酗酒者患肝癌几率显著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长期进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毒素B1是强烈的致癌物质,会损伤肝细胞DNA,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若有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的情况,患肝癌风险都会升高;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如糖尿病等,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等因素会影响肝脏功能,糖尿病患者机体糖代谢等异常也与肝癌发生相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患肝癌风险较正常人群升高。
病毒性肝炎因素: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这与病毒的垂直传播(如母婴传播等)以及家庭密切接触传播有关,并非单纯遗传,但在家族中若有肝炎病毒感染的聚集情况,会显著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的肝炎病毒携带者,若不积极治疗和控制,患肝癌几率远高于非携带者。对于有家族肝癌相关风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有肝炎病毒感染的家族成员要积极进行抗病毒等规范治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特别是有家族肝癌遗传易感性背景的人群,更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预防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