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结膜下出血是结膜下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致血液积聚,常见原因多样,急性期可冷敷、避免刺激,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可热敷、治疗基础疾病,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要防揉眼等,老年人要控基础病等,孕妇要谨慎处理。
一、了解眼球结膜下出血的基本情况
眼球结膜下出血是指结膜下的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导致血液积聚在结膜下组织。其常见原因包括外伤(如揉眼、眼部受到撞击等)、高血压、动脉硬化、剧烈咳嗽、呕吐、便秘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过度用眼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急性期的处理
1.冷敷:在出血后的48小时内,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眼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进一步扩散。对于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可将冰袋包裹毛巾后再敷在眼部。
2.避免刺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减少眼部的压力变化,防止出血加重。同时,要避免揉眼,不要化眼妆,避免眼部受到再次刺激。
三、亚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处理
1.热敷:出血48小时后,可以改为热敷,促进血液的吸收。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即可,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但儿童热敷时要确保温度合适,家长要协助操作。
2.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引起的眼球结膜下出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动脉硬化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眼球结膜下出血多因揉眼、外伤等引起。家长要注意看护好孩子,避免儿童过度揉眼。在处理时,冷敷和热敷的操作要更加轻柔、谨慎。如果儿童频繁出现眼球结膜下出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血液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发生眼球结膜下出血后,除了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外,更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同时,老年人行动相对迟缓,要注意避免意外碰撞眼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升高而引起再次出血的风险。
3.孕妇:孕妇出现眼球结膜下出血时,要谨慎处理。一般先采用冷敷等相对温和的方法,避免自行盲目用药。要及时就医,排查出血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处理,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需要特别关注用药等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