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有相应表现,家庭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等处理,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还可通过哺乳母亲注意卫生、婴儿用品定期消毒、增强婴幼儿免疫力来预防。
一、小儿鹅口疮的病因及表现
小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易患此病。其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影响吃奶,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时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
二、家庭处理措施
(一)保持口腔清洁
1.年龄较小婴儿:在喂奶前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可使用棉签蘸取溶液轻轻擦拭口腔黏膜。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要注意每次喂奶前母亲应洗净双手,并清洁乳头;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瓶、奶嘴等器具要严格消毒。
2.年龄稍大儿童:鼓励其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二)药物治疗相关注意
一般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通过保持口腔清洁等措施可能使病情逐渐缓解。若病情较重或持续不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药物局部涂抹,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导致的鹅口疮,需在医生评估下调整相关药物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患鹅口疮时家长要更加细心护理口腔,严格遵循清洁口腔的操作规范,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感染加重。若发现新生儿口腔鹅口疮情况较严重或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拒食明显等,应及时就医,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
(二)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
这类患儿本身基础疾病可能较为复杂,在处理鹅口疮时,除了针对鹅口疮进行相应处理外,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在调整口腔局部处理措施时,要综合考虑全身用药情况对鹅口疮的影响,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预防措施
(一)哺乳母亲
哺乳期母亲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头清洁,喂奶前应洗净双手和乳头,避免乳头被白色念珠菌污染而传染给婴儿。
(二)婴儿用品
婴儿的奶瓶、奶嘴等要定期进行煮沸消毒,一般每次煮沸10-15分钟即可有效杀灭白色念珠菌等病原体。
(三)增强免疫力
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患鹅口疮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