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肿块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炎症迁延形成的局限性包块由病原体感染引发,成因包括病原体感染致炎症未控及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致炎症迁延,临床表现有局部下腹疼痛、分泌物增多、可触及包块及全身发热、乏力等,检查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育龄女性需注重性卫生等,有盆腔炎症病史者要定期检查,特殊人群如孕妇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
盆腔炎性肿块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后迁延不愈所形成的局限性包块,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发,炎症导致组织粘连、包裹进而形成包块。
二、成因
1.病原体感染:主要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可通过性传播途径侵入,也可由下生殖道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上行蔓延至盆腔,引发炎症,若炎症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长期刺激可导致炎性肿块形成。
2.炎症迁延:急性盆腔炎若未彻底治疗,炎症持续存在,局部组织反复修复、粘连,逐步形成局限性的炎性肿块。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多有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而异,可为隐痛、胀痛或坠痛等,且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可加重;阴道分泌物增多,性状可呈脓性、伴有异味等;部分患者可触及附件区包块,包块大小不一。
2.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表现。
四、检查诊断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发现附件区有边界不清的包块,包块内可能呈现液性或混合性回声等特征;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也可辅助评估盆腔内炎性肿块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炎症指标异常;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检测出病原体,有助于明确感染类型。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需格外注重性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若有下生殖道感染等情况应及时规范治疗,防止炎症上行引发盆腔炎症进而形成炎性肿块;在计划妊娠或孕期时,若发生盆腔炎症,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兼顾母婴安全。
2.有盆腔炎症病史者:此类人群属于炎性肿块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密切关注盆腔情况,一旦出现下腹部不适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早期发现炎症复发并进行干预,以降低炎性肿块形成的风险。
3.特殊人群(如孕妇):孕妇若发生盆腔炎性肿块,治疗时需充分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如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谨慎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同时需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