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主要与子宫肌层损伤(含妊娠相关因素、宫腔操作史)、雌激素异常、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相关,育龄期为高发人群,绝经后一般不进展但原有病灶存在,生活方式等可间接影响,有家族史者应关注自身,有宫腔操作史者要注意术后恢复以降低发病风险。
子宫肌层损伤:
妊娠相关因素:经产妇是子宫腺肌症的高发人群,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的子宫肌层损伤,可使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在妊娠过程中,子宫肌层的生理变化可能增加了内膜基底细胞向肌层侵袭的机会,例如多次剖宫产的女性,子宫肌层被多次切开,内膜组织容易种植到肌层中,从而引发子宫腺肌症。
宫腔操作史:频繁的宫腔操作,如刮宫术等,会破坏子宫肌层的完整性,使得子宫内膜组织有机会进入肌层。对于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雌激素异常:雌激素是调节子宫内膜生长的重要激素,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肌层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异常。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受到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精细调节,而在子宫腺肌症患者中,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并侵入肌层。例如,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或患有某些内分泌疾病导致雌激素水平持续升高的女性,患子宫腺肌症的可能性增加。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症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相关。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腺肌症,那么其他女性成员患该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升高,但目前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过程。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肌层属于一种“异己”成分,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识别和清除,但在子宫腺肌症患者中,免疫监视功能可能出现异常,使得内膜组织能够在肌层中存活并生长。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子宫腺肌症发病率的升高,提示免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生育情况、激素水平等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由于妊娠和宫腔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多,是子宫腺肌症的高发人群;而绝经后女性,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腺肌症一般不会再进展,但已有的病灶可能会存在。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间接增加子宫腺肌症的发病风险。对于有子宫腺肌症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子宫情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对于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要注意术后的恢复,减少感染等情况的发生,以降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