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准备阶段的患者经化疗和放疗清除异常细胞并抑制免疫及供者选择(同胞、非血缘、脐带血等)、骨髓采集阶段的骨髓腔采集和通过动员剂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阶段输注造血干细胞归巢增殖、移植后恢复阶段的血象监测、感染预防控制及排异反应监测处理(儿童排异重生长发育影响评估,成年重基础健康调整)。
一、准备阶段
1.患者预处理:患者需接受化疗和(或)放疗,目的是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等),同时抑制患者免疫系统,为植入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创造条件。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在选择化疗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严重影响骨骼、内分泌等系统的药物;成年患者若有基础疾病,需评估预处理方案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及耐受情况。
2.供者选择:供者可分为同胞相合供者、非血缘相合供者、脐带血供者等。同胞相合供者需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HLA相合程度越高,移植后排异反应风险相对越低;非血缘相合供者需通过骨髓库等寻找配型相合的供者,配型相合率相对较低;脐带血供者则依据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HLA配型等情况选择,适用于儿童等体重较小的患者。
二、骨髓采集阶段
1.骨髓腔采集:若为供者骨髓腔采集,一般在局部麻醉下,从供者的髂骨等部位抽取骨髓液,骨髓液中含有造血干细胞等成分。
2.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目前更常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通过给供者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然后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富含造血干细胞的外周血成分。
三、移植阶段
将采集好的含有造血干细胞的骨髓或外周血成分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会在患者体内归巢并开始增殖、分化,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
四、移植后恢复阶段
1.血象监测:移植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变化,因为移植后造血重建需要一定时间,若出现血象异常需及时处理。
2.感染预防与控制:由于移植后患者免疫系统受抑制,易发生感染,需采取严格的无菌护理措施,如保护性隔离等,同时根据感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
3.排异反应监测与处理:移植后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排异反应,需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消化道等情况,若出现排异反应,需根据情况采取免疫抑制等治疗措施,儿童患者发生排异反应时需更谨慎评估治疗方案对其生长发育等的影响,成年患者则需综合考虑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来调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