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形成,好发于宫腔或宫颈,较小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行宫腔镜摘除,预后好;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可生长在不同部位,症状与部位等相关,治疗综合多因素,无症状定期随访,有症状可药物或手术,预后较好,不同人群处理方式不同。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本质是良性病变。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二、发病部位
子宫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好发于宫腔内,宫颈息肉发生在宫颈部位。
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肌层内(肌壁间肌瘤)、子宫浆膜下(浆膜下肌瘤)、子宫黏膜下(黏膜下肌瘤)等不同部位。
三、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息肉:较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或多发息肉可出现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宫颈息肉可能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出血)。
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肌壁间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较明显)、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出现尿频,压迫直肠出现便秘等),黏膜下肌瘤还可导致不孕或流产等。
四、影像学及病理学区别
影像学检查:
子宫息肉: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有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宫腔镜下可见宫腔内赘生物。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定位、数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晰。
病理学检查:
子宫息肉:显微镜下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周围有增生的子宫内膜间质。
子宫肌瘤:显微镜下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细胞大小均匀,核呈长杆状。
五、治疗及预后
子宫息肉:小的、无症状的息肉可暂时观察,有症状的息肉通常行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但需定期复查。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手术治疗(如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后有一定复发可能,但总体预后较好,恶变率极低。
不同年龄、生育状况、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面对子宫息肉和子宫肌瘤时,处理方式可能不同。例如,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会更侧重于保留生育功能;绝经后的女性疾病的处理可能更关注对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等。特殊人群如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治疗需更谨慎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