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婴幼儿因口腔局部环境、免疫功能不完善、喂养相关因素易发病;成年人因口腔局部、全身因素易发病;医院环境、母婴传播等也可致发病。
婴幼儿因素:
口腔局部环境:婴幼儿的口腔黏膜相对娇嫩,且唾液分泌量较少,口腔自洁能力较弱。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正处于乳牙萌出阶段,牙龈可能会有轻度肿痛,这为白色念珠菌的定植提供了相对适宜的局部环境。
免疫功能不完善: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等抗体在出生后会逐渐消耗,而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较弱,使得婴幼儿对白色念珠菌的抵抗力较差。比如,新生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IgG)量相对有限,出生后6个月内自身合成IgG的能力不足,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鹅口疮。
喂养相关因素: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消毒不彻底,很容易残留白色念珠菌。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的乳头清洁不彻底,也可能成为白色念珠菌的传播源。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婴儿,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也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并侵入口腔引发鹅口疮。例如,一些患有新生儿肺炎等疾病的婴儿,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口腔鹅口疮。
成年人因素:
口腔局部因素:成年人如果有口腔卫生不良的情况,如不经常刷牙、漱口,口腔内食物残渣残留,会为白色念珠菌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另外,佩戴义齿的成年人,如果义齿清洁不当,义齿与口腔黏膜贴合处容易滋生白色念珠菌。比如,全口义齿佩戴者,如果每天晚上不取下义齿进行清洁,义齿表面会附着大量白色念珠菌,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引发鹅口疮。
全身因素:一些患有系统性疾病的成年人,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环境呈高糖状态,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还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等机会性感染导致鹅口疮。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也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常常会出现顽固性的鹅口疮。
其他因素:
医院环境因素:在医院中,长期住院的患者,尤其是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或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由于接触白色念珠菌的机会增多,且自身抵抗力下降,容易在医院内感染白色念珠菌引发鹅口疮。例如,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医疗器械如果消毒不严格,可能会传播白色念珠菌,导致患者发生口腔感染。
母婴传播因素:母亲阴道有白色念珠菌感染时,婴儿通过产道分娩时可能会被感染,从而引发鹅口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