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肉瘤有中心性、周围性、去分化、间叶性等类型,中心性好发于长骨骨干或干骺端骨髓腔,生长缓慢,有特定影像学和组织学表现;周围性起源于骨表面,向骨外生长,有相应影像学和组织学特点;去分化由低高级别成分组成,患者年龄大,生长快,有特殊影像学和组织学表现;间叶性少见,好发于青少年等,由小圆细胞和软骨样区域混合,有特定影像学和组织学特征,临床需综合患者多方面情况诊断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
特点:好发于长骨骨干或干骺端的骨髓腔内,多见于股骨、肱骨、胫骨等部位。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髓腔内溶骨性破坏,可见点状、环形或半环形钙化,病变边界有时较清楚,也可伴有骨膜反应。组织学上,肿瘤细胞为软骨细胞,细胞有一定异型性,可见双核、多核软骨细胞,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或分叶状,基质为软骨基质,可有黏液变性等改变。
周围性软骨肉瘤
特点:起源于骨表面的软骨膜或骨膜下的结缔组织,多见于骨盆、肩胛骨、肋骨等部位。肿瘤通常向骨外生长形成肿块,影像学上表现为骨表面的软组织肿块,其中可见钙化影,骨皮质可被侵蚀破坏。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相对中心性软骨肉瘤可能更明显,软骨基质的量相对较少,肿瘤细胞常呈分叶状排列,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有时相对较清楚,但也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
去分化软骨肉瘤
特点:由低级别软骨肉瘤和高级别肉瘤成分组成,高级别成分通常为纤维肉瘤、骨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多见于骨盆、股骨等部位,患者一般年龄较大。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块,肿瘤生长较快。影像学上可见原有低级别软骨肉瘤的钙化等表现基础上,出现新的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等高级别肉瘤的表现。组织学上可见低级别软骨样区域和高级别肉瘤区域的共存,高级别区域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
间叶性软骨肉瘤
特点:较为少见,好发于青少年和年轻人,多见于颅底、长骨等部位。肿瘤由小圆细胞和软骨样区域混合组成,小圆细胞呈片状或巢状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可表达神经外胚层标记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可有钙化。组织学上,小圆细胞密集排列,核分裂象多见,其间有散在的软骨岛,软骨岛的软骨细胞有异型性。
不同类型的软骨肉瘤在发病部位、影像学表现、组织学特征等方面各有特点,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软骨肉瘤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对手术等治疗方式的耐受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