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初期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等表现,运动发育落后体现为相应月龄不能达正常运动指标;肌张力有增高致肢体硬、减低致肢体松软情况;姿势异常如仰卧位头偏、四肢不对称等;反射异常包括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等,均因大脑病变影响相关功能发育。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部分患儿初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肢体较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例如给患儿活动四肢时,感觉比正常婴儿的肢体更僵硬,像伸屈上肢或下肢时,阻力明显大于正常儿童。这是由于大脑病变导致对肌肉的控制异常,使得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在换尿布等活动时,肢体不易伸展。
肌张力减低:也有部分患儿初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肢体松软,像棉花一样无力。正常婴儿在卧位时四肢会有一定的活动张力,而脑瘫肌张力减低的患儿四肢松软,活动时幅度较大且没有正常的阻力感。这是因为大脑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节,导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期可能就有表现,如抱患儿时感觉四肢软绵绵的,缺乏应有的支撑力。
姿势异常
小儿脑瘫初期还可能出现姿势异常。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头常偏向一侧,或者四肢呈现不对称的姿势;俯卧位时,抬头困难;换尿布时,下肢不易分开,呈现类似于“剪刀腿”的姿势雏形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身体的平衡和姿势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由于患儿年龄小,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病变对姿势的影响早期就会有所体现,与正常婴儿自然、对称的姿势状态不同,年龄越小,姿势异常可能越不典型,但仔细观察仍可发现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初期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情况。例如握持反射通常在3-4个月消失,若患儿到4个月后仍存在握持反射,就可能提示异常;拥抱反射正常在3-6个月消失,若超过6个月仍未消失,也可能与脑瘫相关。这是因为大脑对原始反射的抑制功能发育不完善,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传导和中枢调节,导致原始反射不能按时消失,年龄因素在此很关键,因为正常婴儿的原始反射消失有一定的时间规律,而脑瘫患儿打破了这个规律。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会出现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射等,当身体倾斜时会有相应的保护动作,而脑瘫患儿初期可能出现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的情况,如让患儿处于可能跌倒的姿势时,没有出现正常的保护自身的动作反应。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身体平衡和保护机制的调控,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变对保护性反射的影响更容易早期显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