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婴幼儿口腔黏膜炎症,表现为口腔有白色乳凝块样物等,家庭护理要清洁口腔、消毒奶瓶奶嘴,范围广、影响进食、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可用药制霉菌素,婴幼儿和母乳喂养宝宝有相应注意事项,宝宝患鹅口疮要依情况采取对应措施,轻者家庭护理可缓解,重者需就医治疗。
一、鹅口疮的定义及表现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但严重时可能影响吃奶、吞咽等。
二、家庭护理措施
口腔清洁:
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可在喂奶后喂少量温开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于能配合的较大宝宝,可使用软纱布或儿童专用牙刷蘸取适量温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这是因为白色念珠菌在酸性环境中易繁殖,通过清洁口腔可减少其滋生环境。
年龄稍大些的宝宝,还可以让其用淡盐水漱口,淡盐水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要注意控制盐水浓度,避免对宝宝口腔造成刺激。
奶瓶奶嘴消毒:
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等器具要定期进行消毒。可以将奶瓶奶嘴放入沸水中煮沸5-10分钟,通过高温杀灭可能残留的白色念珠菌。因为在喂养过程中,奶瓶奶嘴容易沾染病菌,若不及时消毒,易导致鹅口疮反复。
三、就医处理情况
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当宝宝鹅口疮范围较广,累及整个口腔甚至咽部,影响进食,导致宝宝明显哭闹、拒食时,应及时就医。因为此时仅靠家庭护理可能无法有效控制病情,需要医生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若宝宝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时,也需立即就医,这可能提示感染扩散,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四、药物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制霉菌素:
可以将制霉菌素片研成粉末,用适量甘油调匀后涂抹在口腔患处。制霉菌素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是治疗鹅口疮常用的药物之一,但要注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自行滥用,需严格遵循医嘱。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卫生,保持宝宝口腔清洁和器具的消毒。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口腔情况及吃奶、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母乳喂养的宝宝:
妈妈在喂养前要注意乳头的清洁,每次喂奶前后可以用温水擦拭乳头,避免乳头携带白色念珠菌传染给宝宝。如果妈妈本身有乳头部位的真菌感染等情况,要积极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总之,宝宝出现鹅口疮后,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轻者通过家庭护理可能缓解,重者需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