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关注宝宝呼吸、肤色、生长发育情况,留意喂养、哭闹表现,借助心脏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判断宝宝是否患心脏病,家长发现异常需及时带宝宝就诊,照顾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减少宝宝心脏负担。
肤色状态:正常宝宝肤色红润。若宝宝口唇、指甲床等部位出现青紫,尤其是在哭闹、活动后加重,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这是由于心脏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缺氧成分增加,引起皮肤黏膜青紫。像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常伴有这种肤色改变。
生长发育:患有心脏病的宝宝生长发育往往较迟缓,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身高也可能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是因为心脏病变影响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导致机体营养供应不足,影响了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代谢。比如,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在婴儿期就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发育落后。
留意宝宝症状表现
喂养情况:宝宝吃奶时可能出现吸吮无力,容易呛咳,喂养时间较长,且体重增长不佳。这是因为心脏病变导致心功能降低,宝宝在吃奶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体力来克服心脏功能不全带来的影响,从而出现喂养困难的情况。
哭闹表现:宝宝哭闹时容易出现烦躁不安,且哭闹后症状加重,如出现口唇青紫加重、呼吸急促等表现。这是因为哭闹时宝宝的耗氧量增加,而心脏病变无法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导致症状加重。
借助医学检查手段
心脏听诊: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心脏杂音是初步判断宝宝是否有心脏病的重要方法。正常心脏听诊有规律的心跳声,若听到异常的杂音,如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等,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可能有不同特征的杂音,例如室间隔缺损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生理异常。某些心脏病患儿可能出现心电图异常,如心肌缺血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例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在心电图上有相应的特征性改变。
超声心动图:这是诊断宝宝心脏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清晰显示心脏各腔室的大小、瓣膜的形态和运动、血管的连接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还能评估心功能情况。例如,对于怀疑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超声心动图几乎是必做的检查项目,能够准确诊断心脏结构的异常情况。
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宝宝的上述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通过专业的检查明确宝宝是否患有心脏病,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同时,在照顾患有心脏病的宝宝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避免宝宝过度哭闹、劳累等,减少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