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是白血病,二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上均有差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免疫系统异常致血小板破坏等,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等,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治疗用糖皮质激素等;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病,有贫血、感染等表现,骨髓有大量异常原始及幼稚细胞,治疗用化疗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同时可能伴有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情况,但一般骨髓中白血病细胞不增多。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可与血小板结合,使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脾脏)中被吞噬破坏,骨髓象显示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且有成熟障碍。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骨髓中存在大量异常的原始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这些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比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等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血小板的生成。
临床表现差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但一般贫血、感染等症状相对较轻。儿童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骤,可有发热、皮肤黏膜广泛瘀点、瘀斑等。
白血病:除了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外,还常有贫血(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感染(发热、咽痛、咳嗽等)等表现,且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骼疼痛等。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有发热、贫血、出血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差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象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有成熟障碍;凝血功能检查一般正常,血小板相关抗体(如PAIgG)常增高。
白血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升高、正常或降低,常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明显增多(>30%),这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分型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白血病的类型。
治疗差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主要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措施,如病情较轻时可观察,病情较重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考虑脾切除等治疗。
白血病:治疗主要是根据白血病的类型和危险分层等采取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化疗是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的主要手段。
总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不能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同于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