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脉管炎疼痛的病机包括气血瘀阻致痛,因正气不足等致气血瘀阻,不通则痛,与现代医学血液循环障碍等相关;寒湿凝滞引发疼痛,寒湿侵袭致脉络收引、气血运行受阻,寒冷可加重;热毒壅盛导致疼痛,病情发展或外感热毒致热毒壅盛,灼伤脉络致剧烈疼痛,与现代炎症致痛机制相似;肝肾不足相关疼痛,肝肾不足致精血亏虚、脉络失养,老年人中常见,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相关。
一、气血瘀阻致痛
脉管炎多因正气不足,寒邪侵袭,或情志不遂、气滞血瘀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脉络。气血瘀阻,不通则痛,这是脉管炎疼痛的常见病机。例如,寒邪凝滞,可使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出现肢体疼痛、发凉等症状;气滞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脉络痹阻,疼痛加剧,且疼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脉管炎患者血管狭窄、闭塞,血液循环障碍,中医认为的气血瘀阻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一定关联,气血瘀阻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二、寒湿凝滞引发疼痛
寒湿之邪侵袭人体,留着于脉络,可使脉络收引,气血运行受阻。寒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受损则温煦、推动气血运行的功能减弱,进一步加重气血瘀滞。患者可出现患肢寒冷、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等表现。在寒冷季节或寒冷环境下,脉管炎患者疼痛往往更明显,这与寒湿之邪易侵袭人体,尤其是肢端,导致脉络气血运行不畅,寒湿凝滞,经络不通有关。现代研究也发现,寒冷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缩,加重脉管炎患者的血管病变,从而引发或加重疼痛,这与中医寒湿凝滞致痛的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热毒壅盛导致疼痛
当脉管炎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气血瘀阻日久化热,或外感热毒之邪,可出现热毒壅盛的情况。热毒炽盛,灼伤脉络,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发热、口干、舌红苔黄等症状。例如,脉管炎患者出现患肢皮肤红肿、溃烂、疼痛剧烈,伴有高热等表现时,多与热毒壅盛有关。热毒壅盛会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重,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刺激神经末梢,引起明显疼痛,这与现代医学中感染、炎症导致局部疼痛的机制有一定相似性,都是由于炎症介质等刺激神经引起疼痛感觉。
四、肝肾不足相关疼痛
肝肾不足也是脉管炎疼痛的一个因素。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肝藏血,主筋。肝肾不足则精血亏虚,筋骨失养,脉络失于濡养,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且疼痛多为隐痛、酸软无力。老年人脉管炎患者中,肝肾不足的情况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肝肾渐亏,气血不足,脉络失养,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壁弹性下降等,也与中医肝肾不足导致脉络失养的理论相呼应,肝肾不足使得机体对血管等组织的滋养和调节能力减弱,从而引发或加重脉管炎的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