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证环境、休息、营养水分)、抗感染治疗(细菌性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性对症)、对症治疗(退热、止咳祛痰)、氧疗(鼻导管、面罩吸氧)、其他治疗(呼吸支持、并发症处理),不同年龄小儿治疗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营养与水分: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少量多次饮用,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呛咳;年长儿要引导其主动喝水,根据其年龄和食欲情况合理安排饮食量和种类。
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肺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等。不同年龄段小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肝脏和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毒性反应。
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但如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可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对于不同病毒感染的小儿,要根据其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婴儿感染病毒性肺炎相对更易出现病情变化,需密切观察。
对症治疗
退热: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浴时注意避开胸部、腹部等敏感部位。温水擦浴能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适合各年龄小儿,但要注意保暖。体温高于38.5℃且符合用药指征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适合小儿的退热药物,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小儿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止咳祛痰: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嗽明显的小儿,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婴儿不会有效咳痰,必要时可进行吸痰等操作。吸痰时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小儿呼吸道黏膜。
氧疗
鼻导管吸氧:适用于轻度缺氧的患儿,通过鼻导管给予低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不同年龄小儿鼻导管的选择和吸氧流量要恰当调整,婴儿鼻导管插入深度和固定要更小心,防止移位影响吸氧效果。
面罩吸氧:对于缺氧较明显的患儿,可采用面罩吸氧,增加吸氧浓度。面罩吸氧要注意合适的面罩大小,确保吸氧效果同时避免对小儿面部皮肤造成压迫。
其他治疗
呼吸支持:若患儿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情况,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机械通气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呼吸状况,婴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机械通气时的护理和参数调整更为精细。
并发症处理:如合并心力衰竭,要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合并脓胸、脓气胸等,可能需要胸腔穿刺引流等处理。对于合并不同并发症的小儿,要针对具体并发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