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孕期保健、分娩过程、新生儿期护理到婴幼儿期保健多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小儿脑瘫,孕期要合理营养、定期产检;分娩时避免早产、减少难产风险;新生儿期预防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感染;婴幼儿期合理喂养、定期监测、预防脑部外伤和感染。
定期产检:孕妇需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儿在宫内的异常情况,如胎位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问题。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若发现异常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保障胎儿在宫内的正常生长环境。
分娩过程
避免早产:尽量延长孕期至37周及以上,因为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发生小儿脑瘫的风险明显高于足月儿。在孕期要注意避免可能导致早产的因素,如感染、胎膜早破等。若出现早产迹象,应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延长孕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抑制宫缩等治疗。
减少难产风险:医护人员要在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产程进展,对于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等可能导致难产的情况,及时采取合适的助产措施,如剖宫产等,以减少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因缺氧、产伤等因素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风险。例如,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长时间缺氧会影响脑部的正常发育,增加脑瘫发生几率,及时处理难产情况可降低这种风险。
新生儿期护理
预防新生儿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清理呼吸道,防止窒息。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若发生窒息或缺氧缺血情况,要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因为新生儿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小儿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时有效的复苏可减少脑部受损程度,降低脑瘫发生可能。
注意新生儿感染防治: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感染,严重感染可能影响脑部发育引发脑瘫。要做好新生儿的护理,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清洁,注意皮肤、脐部等部位的护理,若发现新生儿有感染迹象,如发热、拒奶等,应及时就医治疗。
婴幼儿期保健
合理喂养:保证婴幼儿获得充足的营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有利于婴幼儿脑部和身体的正常发育。及时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保证婴幼儿营养均衡,促进神经系统的良好发育,为正常的运动、认知等功能奠定基础,从而降低小儿脑瘫发生风险。
定期健康监测:密切关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智力发育等方面。通过定期的儿童保健检查,及时发现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运动发育落后等,一旦发现异常可尽早进行干预,如早期康复训练等,干预时间越早,对改善预后越有利。
预防脑部外伤和感染:婴幼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要注意防止脑部外伤,家中的家具摆放要安全,避免婴幼儿碰撞头部。同时,积极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脑部感染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引发小儿脑瘫,所以要按时接种疫苗,避免婴幼儿接触感染源等,做好感染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