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检查包括病史采集(询问性接触史)、体格检查(观察外生殖器异常情况)、实验室检查(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检查、支原体培养、衣原体检测及其他可能的合并感染病原体检查,各检查有不同原理、注意事项及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需综合多方面信息规范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性接触史,包括最近一次性接触时间、性伴侣情况等,这对于判断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可能感染途径和传染源追踪很重要。不同年龄段、性别的人群性接触风险不同,比如年轻性活跃人群性接触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细致询问性接触相关细节。
二、体格检查
观察外生殖器部位有无红肿、溃疡、分泌物等异常情况。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尿道口红肿、少量稀薄分泌物等;女性患者可能有宫颈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等表现,但部分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
三、实验室检查
1.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检查
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泌物中白细胞数量及形态等情况。一般来说,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增多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感染。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涂片镜检时,每高倍视野下多形核白细胞数>5个有诊断意义;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涂片镜检时,每高倍视野下多形核白细胞数>10个有一定参考价值。
注意事项:不同性别解剖结构不同,取材方法和判断标准需考虑性别差异。操作时要规范取材,避免污染影响结果。
2.支原体培养
原理:将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接种在特定培养基上,根据支原体生长情况进行鉴定。支原体培养是诊断支原体感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是常见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支原体种类,培养阳性可明确诊断。
特殊人群:对于妊娠期女性,支原体感染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如早产等,所以妊娠期女性进行支原体培养时需格外谨慎,要充分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规范。
3.衣原体检测
核酸检测:利用核酸扩增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衣原体核酸。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快速、准确检测出衣原体感染。例如,实时荧光PCR技术可以精准检测衣原体的核酸序列,对于早期诊断非淋菌性尿道炎由衣原体感染引起有重要意义。
抗原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衣原体抗原。这种方法相对简便,但敏感性可能不如核酸检测。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抗原检测需特别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样本采集的规范性,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结果误差。
4.其他检查
对于怀疑有其他合并感染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相关检查,如细菌涂片、真菌培养等,以全面明确病因。
总之,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检查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通过规范的检查流程来明确诊断,不同情况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根据自身特点遵循相应的检查规范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