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可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纠正Th1/Th2失衡,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产生,通过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及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疼痛,还能调节关节周围肌肉、促进组织修复改善关节功能,实际操作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是基于多方面认识的综合体现。
减轻炎症反应
针灸能通过多种途径减轻关节局部的炎症反应。一方面,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病变关节部位的血液供应,带走炎症代谢产物,为关节组织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环境。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助于免疫细胞和营养物质更好地到达病变关节,同时也有利于炎症介质的清除。另一方面,针灸可以调节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例如,针灸可能影响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NF-κB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转录因子,它能启动多种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针灸可以抑制NF-κB的活化,进而减少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的产生,减轻关节的炎症程度。
缓解疼痛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针灸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内源性阿片肽系统有关。针灸刺激可以促使机体释放内源性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等,这些内源性阿片肽与疼痛感受器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类似吗啡样的镇痛效应。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这些神经递质也参与了疼痛的调节过程,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
长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以及关节畸形,影响关节功能。针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关节功能。首先,针灸对关节周围的肌肉有调节作用,能够缓解肌肉的痉挛,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存在关节周围肌肉的保护性痉挛,肌肉痉挛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力学失衡,针灸放松肌肉后,有利于恢复关节的正常力学结构。其次,针灸可以促进关节局部的组织修复,刺激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等的活性,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等,有助于关节软骨和骨质的修复,从而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状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基本的针灸原理作用是相似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其机体的耐受性和基础疾病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针灸穴位和刺激强度;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针灸操作也需要谨慎;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体质偏颇的患者,针灸在调节免疫、炎症等方面可能需要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有严重关节畸形病史的患者,针灸在改善关节功能时要重点关注关节周围组织的调节等。总之,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发挥作用,其原理是基于现代医学对免疫、炎症、疼痛和关节功能等方面的认识,结合传统针灸理论的综合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