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刺激膀胱黏膜)、梗阻因素(尿路结石致尿液潴留、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内压力增高刺激黏膜)、理化因素(长期留置导尿管致黏膜损伤、膀胱内药物刺激致黏膜损伤)以及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易感性、免疫因素异常致膀胱黏膜易受影响发生炎症)。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长期的泌尿系统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反复感染膀胱,可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泌尿系统细菌感染会引起膀胱黏膜的炎性反应,使得黏膜上皮出现增殖、化生等改变,进而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患有慢性肾盂肾炎的患者,由于炎症蔓延至膀胱,更容易并发腺性膀胱炎。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有关。如腺病毒感染,虽然相对细菌感染而言,病毒感染导致腺性膀胱炎的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已有一些报道提示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引起膀胱黏膜的免疫反应等途径,参与腺性膀胱炎的病理过程。
二、梗阻因素
1.尿路结石:尿路结石的存在会引起尿液引流不畅,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潴留,长期的尿液潴留会对膀胱黏膜产生刺激,使膀胱黏膜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从而诱发腺性膀胱炎。例如,膀胱结石患者,结石不断摩擦膀胱黏膜,破坏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发展。
2.前列腺增生:男性前列腺增生时,会导致尿道梗阻,引起排尿困难,进而使膀胱内压力增高,膀胱黏膜受到高压尿液的冲击和刺激,容易发生腺性膀胱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因此老年男性患腺性膀胱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理化因素
1.长期留置导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对膀胱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同时破坏了膀胱的正常防御机制,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膀胱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刺激下可导致腺性膀胱炎。例如,一些因神经系统疾病长期卧床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腺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膀胱内药物刺激:长期使用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膀胱内药物进行灌注治疗等,可能会损伤膀胱黏膜,引起黏膜的炎性反应和化生,进而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使用某些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时,可能会对膀胱黏膜产生不良影响,诱导腺性膀胱炎的发生。
四、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虽然目前关于腺性膀胱炎的遗传因素研究还不是非常明确,但有研究提示遗传易感性可能在腺性膀胱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特定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会使个体对上述各种致病因素更易发生腺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
2.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膀胱黏膜的免疫监视和修复功能可能出现障碍,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腺性膀胱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紊乱,膀胱黏膜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和化生,增加了患腺性膀胱炎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