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肉瘤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中超声可初步筛查,CT增强扫描和MRI有重要诊断价值;实验室血清学检查AFP常正常或轻度升高,肝功能检查可现异常;组织病理学穿刺活检是金标准,病理见特定结构及可借助免疫组化明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检查表现有一定差异,接触特定物质人群需重视相关检查异常。
CT检查:增强CT扫描对肝血管肉瘤的诊断价值较大。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强化向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大部分或完全填充强化。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可能因肝脏血流等生理差异有一定细微差别,比如儿童肝脏血供特点可能使强化方式稍有不同;女性和男性在无特殊基础疾病时CT表现差异不大,但有妊娠等特殊情况时需考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检查时需权衡利弊。对于有长期接触工业毒物等生活方式的人群,CT发现肝脏异常强化灶时要高度怀疑肝血管肉瘤。
MRI检查:MRI在肝血管肉瘤诊断中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序列。其多参数成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特征,如T2加权像上常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与CT类似。不同年龄患者的MRI信号特点可能受肝脏细胞功能等因素影响,女性妊娠期间进行MRI检查相对安全,对胎儿辐射风险低;有慢性肝病病史的患者MRI表现可能与单纯肝血管肉瘤有所不同,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这与肝细胞癌不同,肝细胞癌时AFP多明显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血清AFP水平有正常参考范围,儿童AFP水平与成人不同,有特定的参考区间;性别差异在无肝脏基础疾病时不明显,但有肝脏疾病的不同性别患者血清学指标可能因肝脏功能受损程度等因素有不同变化。一些长期接触氯乙烯等可能导致肝血管肉瘤的化学物质的人群,血清学检查虽无特异性,但动态观察指标变化可能有一定提示意义。
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状态。肝血管肉瘤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等。不同年龄患者肝功能储备不同,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患病也会影响肝功能;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特殊情况时肝功能可能有生理性变化,需与肝血管肉瘤导致的肝功能异常鉴别;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肝功能基础不同,肝血管肉瘤继发的肝功能异常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恶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是明确肝血管肉瘤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经皮肝穿刺或腹腔镜下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穿刺时需根据年龄调整穿刺部位、深度等操作;女性患者若有妊娠等情况要避免穿刺导致出血等风险;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穿刺前需纠正凝血功能,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病理上肝血管肉瘤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成血管腔样结构,免疫组化等特殊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