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夏秋季高发。症状为突发高热、咽峡部疱疹溃疡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饮食调整、口腔护理)和对症治疗(退热、缓解咽痛)。预防要注意卫生习惯和避免接触传染源。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儿童需特别关注,婴幼儿病情变化快,免疫力低下儿童病情可能较重。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认识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二、症状表现
患儿常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可伴有咽痛,婴幼儿因不会表达可能表现为拒食、流涎等。
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疱疹破溃后会形成小溃疡。
三、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隔离时间建议2周左右,让患儿多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咽部疼痛。对于发热导致食欲差的患儿,要少量多次进食,保证营养摄入。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对症治疗
退热: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症状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也可使用退热贴。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年龄禁忌等情况。
缓解咽痛:可以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等局部药物缓解咽部疼痛,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等情况。
四、预防措施
卫生习惯
勤洗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对儿童居住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如果周围有患病儿童,要尽量远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同时,在护理婴幼儿时要更加细致,如口腔护理要轻柔,避免损伤患儿口腔黏膜。
免疫力低下儿童: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更要加强护理,除了上述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外,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以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