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具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等特征,与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临床表现有贫血、感染、出血等,依评分系统分型,诊断靠血常规等检查,治疗分低危高危组,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且具有较高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
二、发病机制
MDS的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例如TP53、DNMT3A、ASXL1等基因的变异可导致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异常,影响髓系细胞的正常分化与发育,进而出现无效造血及病态造血现象。
三、临床表现
1.贫血相关表现:患者常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与红细胞生成减少或无效生成有关。
2.感染表现: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尿频等。
3.出血表现:血小板减少可导致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颅内出血等。
4.部分患者无症状:可在血常规检查时偶然发现血细胞异常。
四、分型
依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和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MDS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难治性贫血(RA):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细胞占骨髓有核红细胞≥15%。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19%,伴多系病态造血。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19%,骨髓原始细胞20%~29%。
五、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可见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2.骨髓穿刺及活检:骨髓象显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伴有病态造血表现,如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出现形态异常。
3.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如-5/5q-、-7/7q-等。
4.基因检测:检测相关基因突变,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
六、治疗原则
1.低危组:采取支持治疗(如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促造血治疗等,改善贫血及血细胞减少症状。
2.高危组:可能需要化疗(如阿糖胞苷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MDS的方法,但需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移植相关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MDS:生物学行为与成人不同,治疗需更谨慎,优先考虑低强度治疗方案,注重保护儿童生长发育,减少治疗相关毒副作用。
老年MDS: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注重生活质量维护,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