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有闪光感、黑影飘动遮挡等症状,通过眼科常规检查(视力、眼压、散瞳眼底)和影像学检查(眼部B超)诊断,手术有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要注意休息体位、定期复查、用眼卫生,预防要避免外伤、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眼部检查。
一、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表现
视网膜脱落早期可能出现闪光感,这是因为视网膜受牵拉刺激了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还可能有视野中出现黑影飘动、遮挡等情况,不同类型的视网膜脱落症状出现的速度和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孔源性视网膜脱落可能在短期内视野遮挡范围逐渐扩大。年龄较大的人群可能本身存在一些眼部结构的退变等基础情况,更要留意这些症状的出现;有高度近视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也需警惕。
二、视网膜脱落的检查诊断
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检查,可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眼压检查,视网膜脱落患者眼压可能偏低;散瞳眼底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医生能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的情况,如是否有裂孔、视网膜是否脱离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进行检查,充分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眼部B超可以辅助诊断,尤其对于屈光间质混浊不能直接看到眼底的患者,能帮助判断视网膜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范围等情况。
三、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巩膜扣带术:通过在眼球外放置硅胶带等,使视网膜复位。适用于一些较简单的视网膜脱落情况,比如裂孔位置较靠前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眼部的生长发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材料。
玻璃体切割术:对于复杂的视网膜脱落,如伴有玻璃体增殖等情况,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清除混浊的玻璃体并修复视网膜。这种手术难度相对较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
四、视网膜脱落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休息与体位:术后需要适当休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可能需要采取特定的体位,如趴着等,以利于视网膜的复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难以配合特定体位,需要家长协助并安抚,同时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视网膜再次脱离。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等。一般会在术后短期内频繁复查,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延长复查间隔。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要关注眼部的发育和恢复情况。
用眼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眼过度,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用眼。对于有高度近视等基础情况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护眼睛,防止眼部再次出现问题。
五、视网膜脱落的预防措施
避免眼部外伤: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尤其是儿童在玩耍时要注意安全。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度近视、糖尿病等可能引起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进行干预,防止发展为视网膜脱落。
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有视网膜脱落家族史、高度近视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