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肝癌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3厘米或两个合计不超3厘米的原发性肝癌,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有基础肝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病史者易患,诊断靠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有手术、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手段,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否则受影响且需定期复查监测复发。
流行病学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中均可能发生,一般来说,男性患小肝癌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有基础肝病(如乙肝、丙肝等)的人群中更易出现。例如,有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病史的中年人群是小肝癌的高发群体之一。
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大量饮酒、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患有慢性肝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状况会增加小肝癌的发生风险。长期饮酒会损伤肝脏,导致肝脏反复炎症修复,进而增加癌变几率;黄曲霉毒素污染粮食等食物后被人体摄入,也会对肝脏细胞造成损害,增加患癌风险。
与病史关联: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慢性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病史等的患者,发生小肝癌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比如,乙肝患者由于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引起肝脏的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逐步导致肝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变,从而增加小肝癌的发生可能性。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可发现肝脏内直径1厘米以上的占位性病变,能够初步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但有时受肠道气体等因素干扰,对一些深部或小的病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血供情况等,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可发现1厘米左右的小肝癌病灶。
MRI检查:对于小肝癌的诊断,尤其是与血管瘤等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其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特征。
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AFP)是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之一,小肝癌患者中部分会出现AFP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AFP正常,所以需要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肝部分切除术等,能够直接去除肿瘤病灶,有望实现临床治愈。但对于一些合并严重肝硬化等情况的患者,手术风险会增加。
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通过局部产生高温等作用使肿瘤组织坏死,适用于一些瘤体较小、数目较少且不宜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等优点。
肝移植:对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小肝癌患者,如合并严重肝硬化且符合肝移植指征的患者,肝移植也是一种治疗选择,可同时解决肝癌和肝硬化问题,但肝移植供体有限等是其面临的挑战。
预后情况
小肝癌患者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预后相对较好。例如,通过手术切除或局部消融等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五年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如果发现较晚,或者合并有严重的基础肝病等情况,预后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即使经过治疗,也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