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尿路感染诊断需详细采集病史,观察症状,行尿液常规、真菌培养、超声、CT等检查,血清学检查辅助,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考虑,女性特殊时期留标本需规范。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情况,是否有尿路器械检查史,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尿路正常菌群平衡,使真菌有机会滋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糖分含量高,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
二、症状观察
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能有发热、腰痛等全身感染表现,但与细菌性尿路感染有时难以单纯通过症状区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常规检查
外观:真菌性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可能混浊,可见絮状物。
显微镜检查:镜下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一般通过离心尿液后取沉渣进行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湿片法检查,革兰染色可显示真菌的形态,氢氧化钾湿片法可更清晰地观察到真菌孢子和菌丝。
白细胞计数: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但不如细菌性尿路感染时升高明显,因为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相对细菌性感染可能轻一些。
2.尿液真菌培养
是诊断真菌性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若培养出真菌,且真菌计数达到一定标准(一般认为连续两次培养出同一菌种,且菌落计数≥1000CFU/mL),则高度提示真菌性尿路感染。但需要注意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留取标本。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大小及结构,了解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等情况。尿路梗阻是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之一,超声检查能发现是否有结石、肿瘤等导致的尿路梗阻,如发现肾盂积水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梗阻影响尿液引流,从而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2.CT检查
对于超声检查发现异常或需要更详细了解尿路结构的患者,CT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有助于发现微小的结石、占位性病变等,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导致真菌性尿路感染的解剖学异常。例如,对于糖尿病合并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患者,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肾脏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五、血清学检查
部分真菌性尿路感染患者可能出现血清降钙素原(PCT)轻度升高,但血清学检查对于真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特异性不高,一般不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但可辅助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在诊断时也有不同的考虑。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尿路结构和免疫功能与成人不同,在采集标本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污染,尿液培养时要确保标本采集正确;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更多,在分析病史和检查结果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概率较高,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其血糖控制、尿路情况等。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留取尿液标本时要格外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