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中医主要分为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湿热泻因感受湿热或饮食不洁致脾胃运化失常;风寒泻由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使寒凝肠胃;伤食泻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食积不化引起;脾虚泻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脾肾阳虚泻是久泻伤阳致脾肾阳虚。需综合多因素判断分型,不同分型治疗不同,要观察病情,及时就医,注意护理。
湿热泻:
表现: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发病因素:多因小儿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洁,湿热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所致。在夏季或湿热环境中,小儿更易患此型腹泻,婴幼儿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若不注意饮食卫生,更容易受湿热之邪侵袭。
风寒泻:
表现: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发病因素:多由小儿外感风寒之邪,内伤生冷,导致寒凝肠胃,脾胃运化失职。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小儿若衣着过少或腹部着凉,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引发风寒泻,此型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因其自身调节体温和保暖能力较弱。
伤食泻:
表现: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发病因素:多因小儿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食积不化所致。婴幼儿饮食规律较差,家长若喂养过多、过杂,或突然改变饮食种类,小儿容易出现伤食泻。比如一次性给小儿进食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就可能引发伤食泻。
脾虚泻:
表现: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食欲不振,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发病因素:多由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化所致。小儿素体脾虚,或病后体虚,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腹泻迁延不愈。常见于体质较弱、长期患病或营养不良的小儿,这类小儿胃肠功能长期处于较弱状态,容易出现脾虚泻。
脾肾阳虚泻:
表现: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发病因素:多因久泻不止,损伤脾肾阳气,导致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腐熟水谷所致。多见于久病体弱的小儿,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且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儿,长期腹泻耗伤阳气,进而出现脾肾阳虚泻的表现。
小儿腹泻的中医分型需综合小儿的症状、体征及发病环境等因素来判断,不同分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所不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要准确辨别,以采取合适的中医干预措施。同时,对于小儿腹泻,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大便次数、量、性状以及有无脱水等情况,若病情较重或迁延不愈,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腹部保暖,调整饮食,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