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可从临床表现(包括年龄因素、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等)、病史因素(饮食史、接触史)进行判断,相关检查有粪便常规、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需与小儿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疾病鉴别,小婴儿群体及有基础疾病儿童患急性胃肠炎有特殊情况需注意。
一、小儿急性胃肠炎的判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年龄因素: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婴幼儿相对更易出现严重表现。新生儿及小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拒奶、呕吐、精神差等。较大儿童可主诉腹痛、腹泻等。
2.消化道症状:
呕吐:多为急性起病,频繁呕吐是常见症状之一,可呕吐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这与小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感染或其他因素刺激胃肠道导致逆蠕动有关。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腹泻的频率和性状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胃肠炎,大便多为蛋花汤样或水样便,次数较多。
腹痛:部分患儿可诉腹痛,年龄较大儿童能准确表达,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腹痛与胃肠道痉挛、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有关。
(二)病史因素
1.饮食史:近期有无不洁饮食史,如食用变质食物、生冷食物等。小儿好奇心强,可能接触不洁食物后引发胃肠道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
2.接触史:有无接触感染患者,如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的交叉感染,小儿在集体环境中易相互传播病原体引发急性胃肠炎。
二、相关检查
(一)粪便常规
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如有较多白细胞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有肠道黏膜损伤等情况。
(二)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辅助判别感染类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降低。
(三)病原学检查
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意义,若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则提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一)小儿消化不良
多有饮食不节诱因,如进食过多油腻、不易消化食物等,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残渣等,但一般大便次数增多不如急性胃肠炎明显,粪便常规多无明显异常的炎性成分。
(二)细菌性痢疾
除腹泻外,常有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大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而小儿急性胃肠炎一般脓血便相对少见。
四、特殊人群提示
(一)小婴儿群体
小婴儿患急性胃肠炎时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及脱水情况,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前囟凹陷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补液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要注意保暖,因为小婴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感染后易出现体温波动及低体温情况影响病情恢复及机体状态。
(二)有基础疾病儿童
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儿童患急性胃肠炎时,病情可能更易加重且恢复相对缓慢,需要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加强基础疾病管理相关的护理等,比如营养不良儿童更需注意营养补充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