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的治疗与防护包括局部药物治疗(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全身抗真菌治疗(严重病例考虑)、加强口腔护理及日常防护(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哺乳卫生、增强免疫力),还有特殊人群(新生儿、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患儿)的注意事项。
一、局部药物治疗
1.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小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2%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改变口腔内的酸性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用棉签蘸取适量2%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拭患儿口腔黏膜,尤其是病变部位,每日数次。对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在每次喂奶前后进行擦拭,可有效减少白色念珠菌的繁殖。
2.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将制霉菌素制成混悬液后,用棉签蘸取涂抹在口腔患处,每日多次。由于小儿吞咽功能不完善,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时要注意避免患儿误咽过多药物,但少量咽下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二、全身抗真菌治疗
1.适用于严重病例: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病情严重的小儿鹅口疮患儿,如合并有其他部位念珠菌感染或口服药物不配合的情况,可考虑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但全身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抗真菌药物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氟康唑,可口服或静脉滴注,但需根据患儿体重等情况由医生谨慎用药,低龄儿童使用时更要权衡利弊。
三、加强口腔护理及日常防护
1.保持口腔清洁:除了使用药物清洁口腔外,要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的清洁卫生。喂奶后可给患儿喂少量温水,起到冲洗口腔的作用。对于人工喂养的患儿,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清洁消毒,每日用热水烫洗并定期煮沸消毒。
2.注意哺乳卫生: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乳头的清洁,每次喂奶前用温水清洗乳头。母亲如果本身有念珠菌感染,要积极治疗,避免通过哺乳传染给患儿。
3.增强免疫力: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婴儿要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同时,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鹅口疮的恢复和预防复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患鹅口疮时,由于其口腔黏膜娇嫩,在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要特别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果出现吃奶减少、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
2.早产儿:早产儿本身免疫力较低,患鹅口疮后病情可能发展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感染的机会。
3.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儿,患鹅口疮后治疗相对复杂。除了积极抗真菌治疗外,要重点关注患儿整体免疫状态的维护,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感染指标等情况,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其他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