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原发性淋巴瘤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影像学中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CT可清晰显示骨破坏等情况,MRI是重要检查方法能早期发现骨髓病变;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血沉、骨标志物等有一定辅助价值但非特异;病理检查的活检是确诊金标准,需明确肿瘤细胞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检查表现有差异,儿童检查需结合年龄因素综合判断。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破坏的范围、程度以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的情况,对于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细微骨质破坏、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重要价值。例如,可精确测量骨破坏灶的大小、观察骨质破坏是否累及关节等。在评估脊柱骨原发性淋巴瘤时,CT可以清楚显示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情况,对于判断脊髓是否受压等有帮助。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类似,但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骨破坏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MRI检查:是诊断骨原发性淋巴瘤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多平面成像,可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病变。骨原发性淋巴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时病变多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对于累及关节的情况,MRI可以清晰显示关节软骨、滑膜等的受累情况。在评估儿童骨原发性淋巴瘤时,MRI有助于更早地发现病变,因为儿童骨髓的造血组织丰富,MRI对骨髓病变的敏感性更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情况。如果合并感染等情况,白细胞可能升高;长期慢性失血等原因可导致贫血。但血常规的异常并非骨原发性淋巴瘤特异性的表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造血系统的特点,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需要与年龄相关的正常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
血沉:血沉常增快,血沉增快提示体内存在炎症或肿瘤性病变等活跃的病理过程。但血沉增快也可见于多种其他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以血沉检查对骨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仅有辅助价值。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血沉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儿童的血沉相对成人可能稍快,但如果明显增快仍需引起重视。
骨标志物:如碱性磷酸酶等,在骨肿瘤病变时可能会升高,但特异性不强。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见于骨的多种病变,包括骨原发性淋巴瘤、骨肉瘤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鉴别诊断。对于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碱性磷酸酶本身可能会高于成人水平,所以在判断骨标志物异常时要考虑年龄因素。
病理检查
活检:是确诊骨原发性淋巴瘤的金标准。活检方式包括切开活检和穿刺活检等。穿刺活检相对创伤较小,对于表浅部位的病变可以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需要明确肿瘤细胞的类型、分化程度等。骨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肿瘤细胞通常弥漫分布,细胞形态多样,需要与其他骨原发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相鉴别。对于儿童患者,活检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尽量减少对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对疼痛等的耐受情况,可能需要在麻醉等辅助下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