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因各种原因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致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病变,有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影响,可通过眼部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一、发病机制
晶状体由蛋白质组成,正常情况下晶状体是透明的,当某些因素影响晶状体蛋白质的结构和代谢时,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变得混浊,从而影响光线透过晶状体到达视网膜,导致视力下降。例如,年龄增长是最常见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容易发生混浊;此外,紫外线长期照射、眼部外伤、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发晶状体混浊,导致白内障。
二、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这是白内障最主要的症状,通常是无痛性、渐进性的视力下降。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原本清晰的物体变得朦胧。
2.对比敏感度下降:在明亮环境下,患者对物体的对比敏感度会降低,比如难以分辨颜色的细微差别、物体边缘的清晰度等。
3.单眼复视或多视:晶状体混浊不均匀时,可能会导致单眼出现复视(看一个物体变成两个)或多视现象。
4.眩光:患者会感觉在强光下视力更差,出现眩光,比如夜间开车时,对面来车的灯光会让患者感到刺眼、视物不清。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白内障:儿童白内障可能由遗传因素、先天性发育异常、孕期母亲感染等原因引起。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白内障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视力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弱视训练等综合治疗。
老年人白内障:老年人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白内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手术前要控制好血压、血糖等指标,以降低手术风险。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容易发生白内障,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控制炎症反应,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
裂隙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确定白内障的部位和程度。医生通过裂隙灯能够清晰看到晶状体的细微结构变化,判断混浊是位于皮质、核还是囊膜等部位。
眼底检查:了解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底情况,因为白内障患者即使晶状体混浊,如果眼底有病变也会影响视力,所以眼底检查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眼部状况。
五、治疗方式
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有效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超声乳化仪将混浊的晶状体粉碎并吸出,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晶状体的透明性和光学功能。对于一些不适合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可能会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等其他手术方式。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眼部各项指标的检查、全身状况的评估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