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需从诊断、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综合应对。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学、血常规);治疗有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和抗感染治疗(依药敏选药,不同感染部位疗程不同);预防要注意卫生习惯(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憋尿)和生活方式(多饮水、处理局部炎症);婴儿要注意尿布更换等,年长儿需加强卫生宣教及关注排尿情况,以控制其发生发展保障健康。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可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例如,有研究显示约50%的婴儿尿路感染可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而无明显的泌尿系统局部症状。
儿童:年长儿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儿可诉腰痛或肾区叩击痛。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可考虑尿路感染;若有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尿中红细胞也可增多,少数患儿可有肉眼血尿。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尿路感染;10-10CFU/ml为可疑,需复查;<10CFU/ml多为污染。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即可确诊。
血常规:急性肾盂肾炎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肾盂肾炎可有轻度贫血。
二、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达到冲洗尿路的目的,减少细菌在尿路的停留时间。
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
2.抗感染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常见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洛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等。对于首次发生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可选用呋喃妥因、头孢克洛等口服治疗,疗程7-10天;对于肾盂肾炎,多采用静脉给药,疗程至少10-14天。
三、小儿尿路感染的预防
1.卫生习惯
保持会阴部清洁:女孩应注意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勤换尿布;男孩应清洗阴茎包皮。婴幼儿要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
避免憋尿:鼓励患儿定时排尿,避免长时间憋尿,因为憋尿容易导致细菌在尿路繁殖。
2.生活方式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及时处理局部炎症:如存在包茎、外阴炎等局部疾病,应及时就医处理,防止炎症蔓延引起尿路感染。
四、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1.婴儿
婴儿免疫力相对较低,尿布更换不及时易引发尿路感染。家长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婴儿会阴部清洁干燥。一旦发现婴儿有发热、拒食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尿路感染并治疗。
2.年长儿
年长儿可能因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原因发生尿路感染。家长应加强对年长儿的卫生宣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憋尿等。同时,要关注年长儿的排尿情况,若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总之,小儿尿路感染需要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并注意预防。通过综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儿尿路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小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