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由人体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气血不畅引发,有多样疼痛症状(酸痛、胀痛等,部位不定)、关节活动障碍(屈伸不利、肿大变形)及其他伴随症状(肌肉、皮肤、全身症状),不同人群患痹症症状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疼痛症状
疼痛性质多样:常见有酸痛、胀痛、刺痛、冷痛、热痛等不同性质。酸痛多因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加上寒湿之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比如长期劳作后感受寒湿,肌肉筋骨常出现酸痛感;胀痛往往与气机不畅有关,情志不舒等因素影响气机运行,导致气血阻滞,出现关节、肌肉胀痛;刺痛多是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如外伤后瘀血停滞经络,局部刺痛明显;冷痛常见于感受寒邪较重的情况,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气血,使经络拘急,出现关节冷痛,遇寒加重;热痛则是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郁而化热,湿热之邪壅滞经络,气血不畅,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比如风湿热痹患者常有关节灼热疼痛的表现。
疼痛部位不定:可游走性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痹),风邪善行数变,疼痛可在肢体多个关节间游走窜痛;也有固定部位疼痛,常见于着痹(湿痹)或痛痹(寒痹),湿邪重着黏滞,寒邪凝滞,容易使气血阻滞在某一固定部位,出现关节、肌肉固定疼痛。
关节活动障碍
屈伸不利:由于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导致关节屈伸受限。例如痹症患者常感觉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静止后,关节发僵,活动不灵活,需要活动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缓解,但活动后仍可能有不适感。
关节肿大变形:病情迁延不愈时,邪气深入,会导致关节肿大变形。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中医范畴多属于痹症日久不愈,痰瘀互结,痹阻经络关节,出现关节肿大、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活动。
其他伴随症状
肌肉症状:可出现肌肉酸楚、麻木,比如感受湿邪明显的着痹患者,不仅有关节重着疼痛,还常伴有肌肉麻木、沉重感;气血不足型痹症患者,肌肉可出现消瘦无力等表现由于气血亏虚,不能滋养肌肉所致;
皮肤症状:部分痹症患者可出现皮肤症状,如风湿热痹患者,肌肤可伴有红斑,皮肤温度升高;寒湿痹症患者皮肤可能发凉、不温等;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若为风湿热痹,多有高热表现;而气血亏虚兼夹痹症的患者,常伴有乏力、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等气血不足的全身表现,同时可能食欲不佳,影响营养摄入,进一步加重病情。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患痹症时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正气渐虚,痹症症状可能更易缠绵难愈,疼痛等症状相对更顽固;女性可能在经期、孕期、产后等特殊生理时期,因气血变化而使痹症症状有所变化,如孕期感受外邪患痹症,症状可能与非孕期不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群,患痹症的风险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明显;有既往关节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感受外邪时,痹症症状可能更容易复发且较严重。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痹症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需更谨慎对待,注重非药物干预为主,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患痹症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关节保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