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是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非典型增生累及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癌,其病理特点是细胞异常增生且未突破基底膜;常见类型有子宫颈原位癌(好发于宫颈鳞柱交界区,与HPV感染相关)、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与乳腺上皮基因突变等有关)、膀胱尿路上皮原位癌(与接触致癌物质等相关);临床意义是早期发现治疗预后好,未及时处理可发展为浸润癌,处理原则主要是手术切除,特殊情况可考虑保守治疗,且需定期随访监测。
一、原位癌的病理特点
细胞异常增生:原位癌组织中的细胞出现异常增殖,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方面与正常细胞有明显差异。例如,细胞可能出现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失调等情况,细胞的极性也可能丧失。多项病理学研究表明,原位癌组织中的细胞增殖指数(如Ki-67标记指数)往往高于正常组织,这反映了其异常活跃的增殖状态。
未突破基底膜:这是原位癌区别于浸润癌的关键特征。基底膜是上皮组织与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结构,原位癌的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内,没有穿过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通过组织病理学的切片观察可以清晰地分辨这一特点,正常情况下基底膜完整,原位癌时基底膜保持完整状态。
二、常见的原位癌类型及好发部位
子宫颈原位癌:好发于子宫颈的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区。在女性人群中较为常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整合到子宫颈上皮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逐渐发展为原位癌等病变。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好发于乳腺的导管系统。在女性乳腺疾病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占一定比例。其发生与乳腺上皮细胞的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例如某些乳腺相关基因(如BRCA1、BRCA2等)的突变会增加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发生风险。
膀胱尿路上皮原位癌:好发于膀胱黏膜的尿路上皮。在泌尿系统肿瘤中,膀胱尿路上皮原位癌是其中一种类型,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苯胺类化学物质)等因素与膀胱尿路上皮原位癌的发生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从事与苯胺类化学物质相关职业的人群患膀胱尿路上皮原位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三、原位癌的临床意义及处理原则
临床意义:原位癌是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因为此时癌细胞还局限在原发部位,没有发生转移。例如,子宫颈原位癌患者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可以治愈,对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而如果原位癌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浸润癌具有侵袭周围组织和转移的能力,治疗难度增大,预后也会变差。
处理原则:对于原位癌的处理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例如,子宫颈原位癌可以采用子宫颈锥形切除术等手术方式;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乳腺区段切除术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年老体弱无法耐受较大手术的原位癌患者,可能会考虑密切观察等保守治疗方式,但需要严格评估病情变化。同时,对于原位癌患者,还需要进行定期随访,监测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发生。例如,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