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的诱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父母有远视子女遗传概率高;眼球发育因素,婴幼儿眼球发育未成熟、早产儿眼球发育更易受影响;眼部疾病因素,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可影响;生活方式因素,近距离用眼过度、户外活动不足;还有营养因素、全身性疾病影响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远视发生。
眼球发育因素
婴幼儿时期眼球发育尚未成熟:婴儿出生时,眼球较小,眼轴较短,通常处于远视状态,这是一种生理性远视。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会逐渐发育,眼轴慢慢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如果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导致眼球发育滞后,眼轴未能达到正常长度,就会持续存在远视。一般来说,3岁左右儿童的生理性远视度数约为+2.00D-+2.50D,到12岁左右,眼球基本发育成熟,生理性远视度数应降为0。如果到了相应年龄,眼球发育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就会形成病理性远视。
早产儿眼球发育更易受影响: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眼球的各项结构发育可能不完善,眼轴较短的情况更为常见,从而更容易出现远视。而且早产儿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眼部发育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追赶正常足月儿,发生远视的风险相对较高。
眼部疾病因素
某些眼部病变影响眼球形态: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会影响光线的正常折射,导致眼球的屈光状态发生改变,容易引起远视。因为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混浊会干扰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使得原本应该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光线聚焦位置发生变化,进而引发远视。
视网膜病变也可能相关:一些视网膜的先天性异常等病变,可能会间接影响眼球的屈光状态。虽然相对来说这类情况引起远视的机制较为复杂,但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对于维持眼球正常的屈光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视网膜病变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导致远视的出现。
生活方式因素
近距离用眼过度:儿童时期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使用电子设备等,会使眼睛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为了看清近距离物体,眼睛会持续处于过度调节状态,这种过度调节可能会影响眼球的发育,导致眼轴发育异常,增加远视的发生风险。比如,每天长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儿童,相比户外活动时间充足的儿童,远视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户外活动不足: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儿童,接受自然光照射的机会减少。而充足的自然光照射有助于眼球正常发育,缺乏自然光照射可能会干扰眼球的正常生长,使得眼轴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容易诱发远视。有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少于2小时的儿童,远视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的儿童。
其他因素
营养因素:儿童时期如果饮食中缺乏某些关键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可能会影响眼部的正常发育。维生素A对于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很重要,维生素D与钙的吸收等有关,而眼部的正常发育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可能间接导致远视的发生。例如,长期偏食、挑食的儿童,由于营养摄入不均衡,更容易出现眼部发育相关问题,包括远视。
全身性疾病影响: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对眼部发育产生影响,进而诱发远视。比如一些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眼部的发育,导致眼轴等结构发育异常,引发远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