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会致血小板降低,其原因包括白血病细胞影响正常造血等;血小板降低有增加出血风险、影响治疗进程等危害;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和临床症状观察监测;处理措施有血小板输注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护理要注意皮肤、口腔护理及活动管理等。
一、儿童白血病血小板降低的原因
儿童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占据骨髓空间,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释放一些物质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或破坏血小板,还可能存在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等情况。例如,急性白血病患儿常因骨髓造血受白血病细胞干扰,使得血小板的生成数量大幅下降。
二、血小板降低的危害
1.出血风险增加
皮肤黏膜出血:患儿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等部位,这是因为血小板是参与止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降低后,皮肤血管破裂后不易止血。
内脏出血: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还可能出现颅内出血,这是极其危险的情况,会危及患儿生命,因为颅内出血会压迫脑组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颅内出血的后果更为严重。
2.影响治疗进程
血小板降低会使得一些需要侵入性操作的治疗难以进行,例如化疗时的静脉穿刺等,因为血小板低会增加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从而影响化疗等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血小板降低的监测
1.血常规检查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是监测血小板数量的重要手段。一般需要每周甚至更频繁地检查血常规,通过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计数指标来了解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对于白血病患儿,血常规检查是常规的监测项目,能够及时发现血小板降低的情况。
2.临床症状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如果发现患儿出现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血小板降低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来明确血小板数量。比如,当发现患儿牙龈频繁出血时,要考虑到血小板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
四、血小板降低的处理措施
1.血小板输注
当血小板计数极低(如低于20×10/L)且患儿有明显出血倾向时,需要输注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可以迅速提高患儿体内血小板数量,降低出血风险。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输注血小板时要注意输注速度等操作规范,以确保安全。
2.药物治疗
一些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可能会被使用,例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对于低龄儿童要谨慎使用药物。
五、特殊人群(儿童)护理注意事项
1.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出血。对于婴幼儿,要注意diaper区域的清洁,减少摩擦导致皮肤损伤出血的可能。
2.口腔护理
指导患儿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用力刷牙导致牙龈出血。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和出血。对于年龄较小不能自主刷牙的儿童,家长要协助进行口腔护理。
3.活动管理
限制患儿剧烈活动,避免碰撞等外伤,因为外伤容易引起出血。例如,避免患儿进行足球、篮球等激烈的运动,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活动,如散步等。对于住院的儿童,要注意病房内的环境安全,移除可能导致碰撞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