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可出现运动发育落后,不同月龄表现不同;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减低,性别无直接特异性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姿势异常有头偏、身体扭转等,早产等高危病史者出现要警惕;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随月龄有不同特点;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等,早产等高危病史者易出现,需注意喂养姿势方法。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月龄的宝宝运动发育特点不同,脑性瘫痪宝宝的运动发育落后情况会因月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结合宝宝具体月龄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宝宝的四肢伸直、发硬,穿衣时难将手臂伸进袖子里;换尿布时宝宝的双腿不易分开等。这是由于脑内的锥体系等神经结构受损,导致肌肉的紧张度异常增高。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四肢软弱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比如宝宝仰卧位时四肢处于过度伸展状态,头后仰,不能保持正常的头位;抱起宝宝时感觉肢体松软,没有正常宝宝被抱起时的肌张力支撑感等。肌张力异常也是脑性瘫痪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与脑部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控制异常有关。
性别与生活方式影响:一般来说,性别对肌张力异常的表现没有直接特异性影响,但宝宝的生活方式,如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等,可能会加重肌张力异常的程度。所以要注意让宝宝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因不良姿势进一步影响肌张力情况。
姿势异常
表现:脑性瘫痪宝宝常出现异常的姿势,如头偏向一侧、身体扭转、上肢内收内旋、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例如宝宝在仰卧位时呈现头后仰、下肢伸直的异常姿势;俯卧位时不能抬头,身体不能正常撑起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的不平衡收缩等原因引起的。
病史相关:如果宝宝有早产、窒息、黄疸过高(如胆红素脑病等)等高危病史,出现上述异常姿势时,更要警惕脑性瘫痪的可能,因为这些高危因素是脑性瘫痪的常见诱因,结合异常姿势等表现有助于早期识别脑性瘫痪。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3-4个月逐渐消失。而脑性瘫痪宝宝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6个月后仍可引出握持反射等。另外,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存在等。这是因为脑部神经发育异常影响了反射的正常调控机制。
年龄对反射的影响:不同月龄原始反射的正常消失时间不同,脑性瘫痪宝宝反射异常的表现会随着月龄的增长而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依据宝宝月龄对应的正常反射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反射异常。
喂养困难
表现:脑性瘫痪宝宝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吃奶时容易呛咳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导致喂养过程不顺畅。例如宝宝在吃奶时不能很好地吸吮乳头或奶嘴,吃奶后容易出现呕吐等情况。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如果宝宝有早产等高危病史,本身吸吮吞咽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再加上脑性瘫痪导致的肌肉协调问题,更容易出现喂养困难。在喂养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合适的喂养姿势和方法,如将宝宝抱成45度角等,以改善喂养困难的情况,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的喂养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脑性瘫痪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