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多数无症状,部分有月经改变等表现,超声、MRI检查有特点,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腺肌瘤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多发生于40岁左右经产妇,主要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痛经、经量增多等,超声、MRI检查有特点,治疗也需个体化。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呈球形结节状,可单发或多发,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绝经后通常会萎缩。
子宫腺肌瘤: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属于子宫腺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病灶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生长,与周围正常子宫肌层无明显界限,多发生于40岁左右经产妇,常合并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改变,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子宫收缩不良等有关;还可能有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等表现,若肌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尿频、尿急、便秘等症状,一般对生育影响因肌瘤位置和大小而异,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受孕,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能阻碍受精卵着床或导致流产。
子宫腺肌瘤:主要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这是由于异位的内膜在月经周期中出血,刺激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所致;经量增多也是常见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经期延长,由于子宫肌层内异位病灶影响子宫收缩,以及内膜面积增加等因素,患者生育力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病灶弥漫性分布时。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结节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清晰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肌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是诊断子宫肌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子宫腺肌瘤: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内可见不均匀的回声增强区,边界不清;MRI检查表现为子宫肌层内T2加权像上边界模糊的低信号灶,有时可见“岛状”高信号区,有助于与子宫肌瘤鉴别。
四、治疗原则区别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对于无症状、肌瘤较小的患者,一般建议定期随访观察;若患者有月经改变等症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缩小肌瘤体积,改善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能复发;对于有生育要求、肌瘤较大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的患者)。
子宫腺肌瘤:治疗也需个体化,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的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GnRH-a等,用药后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行子宫切除术;对于年轻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也可考虑病灶切除术,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