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激素水平测定、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MRI)、病理检查(组织活检,如细针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分别用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相关诊断,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及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激素水平测定: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泌多种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检测相应激素水平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胃泌素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会显著升高,胰岛素瘤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等。不同激素的异常升高提示不同类型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这与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相关,年龄、性别等因素可能影响激素基础水平,但疾病状态下的异常升高有特异性。
肿瘤标志物:部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可能存在相关肿瘤标志物异常,如癌胚抗原(CEA)等,但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特异性相对有限,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简便易行,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性病变。但对于较小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难以清晰显示,受肠道气体等因素干扰较大。不同年龄人群的腹部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因腹腔脏器相对较小,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手法和探头频率选择;女性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腹部超声图像可能有一定变化,但不影响其作为初步筛查手段的价值。
内镜超声(EUS):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腺内直径较小的肿瘤,可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怀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但普通超声难以明确的患者,EUS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其操作需要专业的内镜医师进行,不同年龄患者的操作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进镜深度和力度等。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平扫+增强CT:可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增强扫描时肿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典型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多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稍下降。不同年龄患者的CT扫描参数可能需要调整,儿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而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肾功能等情况对造影剂使用的耐受性。
磁共振成像(MRI):
胰腺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在显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方面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于判断肿瘤有无肝转移等情况有较好效果。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同时观察胰胆管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胆道疾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MRI检查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序列和参数,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镇静等特殊处理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病理检查
组织活检:
细针穿刺活检(FNA):对于胰腺占位性病变,可通过超声引导或CT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但穿刺活检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者的穿刺操作风险不同,儿童进行穿刺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重要脏器损伤,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对穿刺的耐受性。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对于通过手术切除的胰腺肿瘤,将标本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包括HE染色、免疫组化等,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这是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金标准。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对于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标本处理和病理评估需遵循相应的医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