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积水是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致脑室扩张的疾病,病因有先天发育异常和后天因素,临床表现有头颅外观改变和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治疗,需及时诊断治疗并做好护理及康复干预。
一、病因
1.先天发育异常
神经管闭合不全等情况可能导致脑脊液循环通道先天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中孔和侧孔闭锁等,这是婴儿脑积水较常见的病因。例如,中脑导水管狭窄会使脑脊液从第三脑室流入第四脑室的通路受阻,进而引起脑室系统扩张。
胎儿时期脑部发育过程中,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病变可使脑脊液分泌过多,从而引发脑积水。
2.后天因素
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炎症会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的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的吸收,进而引起脑积水。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后,炎性渗出物可能堵塞蛛网膜颗粒,使脑脊液吸收减少。
颅内出血,如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血液吸收过程中可能形成血块,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积水。
二、临床表现
1.头颅外观改变
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进行性增大,头颅与躯干的生长比例失调,头颅明显大于躯干。前囟扩大且张力增高,颅缝分离。例如,正常婴儿前囟约1-1.5cm,而脑积水婴儿前囟可增大至2-3cm甚至更大。
头皮静脉扩张,由于颅内压增高,头皮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头皮静脉明显怒张。
2.神经系统症状
患儿可出现发育迟缓,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运动发育障碍等。例如,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而脑积水婴儿可能4-5个月甚至更晚才会抬头。
可有落日征,即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呈现出“落日”样外观,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眼球受压下移所致。严重者可出现惊厥、嗜睡甚至昏迷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可作为婴儿脑积水筛查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脑室扩张情况,如侧脑室前角、后角的宽度等。正常侧脑室前角宽度一般小于2mm,后角宽度小于5mm,若侧脑室前角宽度大于3mm,后角宽度大于7mm则提示脑室扩张。
头颅CT:能准确显示脑室系统扩张程度、脑实质情况等。可明确是否存在脑室系统梗阻部位、脑实质受压情况等。例如,能清楚看到中脑导水管狭窄导致的第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张等情况。
头颅MRI:对脑积水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脑脊液循环通路等结构,对于发现颅内细微的病变如小的肿瘤、畸形等有重要意义。可以更精准地判断脑脊液循环受阻的部位等情况。
四、治疗
1.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婴儿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吸收脑脊液,从而缓解脑室扩张。但手术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分流管堵塞、感染、腹腔内脏器损伤等。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通过在第三脑室底造瘘,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达到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目的。
对于婴儿脑积水,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需要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患儿头部清洁,避免碰撞,密切观察患儿的头颅外观、神经系统症状等变化,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患儿的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进行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以尽量减少脑积水对患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